1)第一百零三章:楚又伐郑(三)士族子侄_春秋最强野心家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邘邑各士族让年轻的后辈子侄出仕于正,这一卫国的分支小宗,从另一方面看,也是对主宗无能的失望表现。

  大宗小宗的关系,大宗是树干,小宗是枝丫。所以在朝堂上,大宗是君,小宗是臣;在宗族事务中,大宗是族长,小宗是附属。

  然而,在如今这个时代,大宗小宗的地位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自晋国曲沃代翼后,晋国的小宗便篡夺了大宗的权利地位,一跃成为了晋国的国君,也算是“下克上”的一种。

  邘邑士族们如此表现,国君尚还能持重,不发一言,作为嫡长子的邘成却坐不住了,要知道于正也是嫡子,嫡次子也是享有一定继承权的。若是国内的士大夫们都纷纷倒向了于正,那他这个储君的位置自然也就坐不稳了。

  邘成倒也聪明,在手下门客的建议下,却是来了个苦情计,先行向国君哭诉,言说自己不如公子正贤明,主动请求国君立嫡次子于正为太子。

  这种退位让贤之事在历史上不是没有,相反,还是流传各国的美谈之一,远的便有吴国建立者太伯奔吴之事。

  周太王生有三子,长子太伯(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儿子季历。季历的儿子姬昌聪明早慧,深受太王宠爱。周太王想传位于姬昌,但根据当时传统应传位于长子,太王因此郁郁寡欢。泰伯明白父亲的意思后,就和二弟仲雍借为父采药的机会一起逃到荒凉的江南,定居于梅里(今江苏无锡的梅村),自创基业,建立了勾吴古国。(武王分封,封其后代为二国:其一为虞国,其二为吴国。)

  近的便是最近宋国之事,宋国太子兹甫(宋襄公)还有个庶兄目夷,素有贤明,于是兹甫在父亲面前恳求,要把太子之位让贤于庶兄目夷,还说:“目夷年龄比我大,而且忠义仁义,请立目夷为国君吧。”

  于是,宋桓公把兹甫的想法讲给目夷听,目夷听后不肯接受太子之位,说:能够把国家让给我,这不是最大的仁吗?我再仁,也赶不上弟弟啊!况且废嫡立庶,也不合制度啊。为了躲避弟弟的让贤,目夷逃到了卫国,兹甫的太子之位没有让出去。

  这两件事都被传为美谈,于是邘成也来学这一套,当然他不是有心让贤,而是知道以父亲守成执礼的性格,肯定不会违背如今的嫡长子继承制。

  果然,国君闻言心中耸动,明白了此事所产生的恶劣影响。邘国本就势弱,若臣子有了二心,加上诸子争位,那国之将亡矣。

  于是,国君好生安慰了太子邘成一番,再次对着臣下们重申了他的太子之位。并且带着族人正式敬告了宗庙,将于正小宗的身份记录在册,算是明确了两支的地位。

  这可是一招狠棋,明确了于正小宗身份后,他就失去了继承的权利,今后只是邘氏在卫国的小

  请收藏:https://m.bqxx.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