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十七章:侵攻复土(七)管仲之名_春秋最强野心家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卫国的外交使团在鲁国曲阜待了十余天,先后三次拜会了鲁侯和上卿季友,宁速大夫费尽了唇舌,最后鲁国终于答应提供一些援助。

  不过说是援助,实际上也只是是三瓜两枣,远没达到原本的期望。

  庆父不死,鲁国始终难安。如今,鲁国正在集结军队,开往鲁莒的边境驻守,防止莒国出动军队帮助庆父归鲁夺权。

  在莒的鲁间传来消息,莒国国君似乎很有兴趣扶持庆父,这无疑另鲁国朝堂大惊失色,哪还有心思管卫国的破事。

  莒国,虽然是个东夷国,但与周边齐、鲁等大国不断联姻,相互间关系盘根错节。另外莒国疆域相当辽阔,拥有介根等三十一个城邑,实力十分强盛。

  当年齐国发生内乱,公子小白为逃避杀身之祸,在鲍叔牙的保护下,就曾逃到莒国避难。所以齐桓公即位后,鲍叔牙时常提醒他,“毋忘在莒”,“毋忘初衷”,让他别忘了昔日在莒国所经历的苦难。

  如今鲁国内乱,庆父同样逃往了莒国,明显是想学齐桓公当年的故事,鲁国众人知晓消息后,如何能不多加防备。

  季友等人却是做了两手准备,一是集结军队,防止莒国突然带兵袭击,也给莒国制造一些军事压力;二是派使者重贿莒国国君,许诺了无数财货,以及边境的数座城邑,只要将庆父押送回鲁国,这一切将双手奉上。

  看着鲁国君臣上下整个剑拨弩张的备战气氛,于正却是再一次体会到了历史“旁观者”的感觉。因为他知道,最后莒国在鲁的重贿下还是同意了将庆父送归,而庆父知道自己不能被赦免,却是在途中自杀了。

  于正也曾竭力地去为卫国争取更多的援助,为此也对鲁国君臣讲了许多“庆父必死”的道理,就差告诉鲁国人自己是穿越者知道历史了,但是鲁国君臣恍若未闻,还是一副如临大敌的样子。

  最后,此次出使行动只获得了少量的成果,整体以失败而告终。

  离开鲁国前,整个外交使团却是集体放了一天的假,方便大家在曲阜采买一番,或是帮国内亲友们捎回短缺物品,或是趁机倒买倒卖小赚一把,这是惯例。

  于正自也带着手下们好生采买了一些军需用品,又重点采购了一批鲁国物美价廉的“鲁缟”。这些布匹不仅可以作为军队日常的奖赏之用,发给那些有功士卒,也可送几匹给自己家中的几个丫鬟,哄哄她们开心。

  鲁国种桑养蚕,手工艺非常的发达,生产的“鲁缟”,闻名诸国。有一句话“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说的就是这种绢布虽然轻薄,但是非常牢固,品质优异。

  “齐纨鲁缟”,可算是此时非常受欢迎的硬通货,这些布匹甚至可以直接拿来作为交易筹码。

  当然,如今鲁国市场上“鲁缟”的价格,却是完

  请收藏:https://m.bqxx.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