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第九百七十八章他乡遇故知_明末之力挽狂澜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为郑将军复仇之事,暂且再议,本官之所以改变计划,决定留在乐安港,乃是为了两件事,一件事便是救助滞留青州府的六十几万百姓,另一件,便是帮史大人解决即将到来的蝗灾。”

  在座众人听得蝗灾之名,顿时人人脸上变色!

  蝗灾在华夏民族的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它的每次出现,都会带来极其惨重的灾难,可谓是危害极大。

  而在这数千年间,华夏民族的老百姓们,也慢慢地摸清了蝗灾的出现规律。

  久旱必蝗,旱极而蝗,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

  大旱过后,大批蝗虫开始在大明各地纷纷出现。

  成群结队的蝗虫,铺天盖地而来,它们每天能连续在空中飞行十个小时,并保持这样的速度连续三天。

  蝗虫所过之处,树叶草丛和庄稼,尽数被它们啃咬一空。

  蝗虫拥有惊人的飞行速度和破坏效力,它们会离开干旱的地方,向着空气湿润的地方不断移动,啃咬沿途的农作物。

  几乎每次蝗灾的出现,都伴随着受灾地区的颗粒无收,这让‘民以食为天’的老百姓们,对蝗灾畏之如虎。

  在座众人,无论是足智多谋的阿南喇嘛,还是女中豪杰杜红儿,又或是李定国,刘芳亮这样的战场骁将,听到蝗虫来袭的消息,脸上都露出了忧虑的神色。

  看着众人的表情,赵无忌心下了然,知道他们是被吓住了。

  先有六十万百姓等待安置,随后又有无数蝗虫自外地来袭,众人此时此刻,都有些‘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感觉。

  历史上大明王朝的覆灭,便是因多种因素叠加在一起所导致的,但王朝覆灭的导火索,绝对是小冰河时期的来临。

  反常的气候,造就了大量的灾民,而腐败的官吏阶层,又使得灾民的规模迅速扩大。

  不过在后世,蝗灾几乎已经销声匿迹,与这个时代的人们不同,赵无忌并不畏惧蝗灾。

  哈哈哈哈地笑了几声,赵无忌环顾众人,脸上露出有趣的神情。

  “诸位勿忧,我等连强大的满清骑兵都不害怕,又怎会输给这些小小的虫子,”赵无忌看了众人一眼,话锋突然一转,“其实在本官看来,这些蝗虫来袭,不但不是坏事,反而是一件好事呢。”

  杜红儿嗔怪地瞥了赵无忌一眼,没有说话。

  未跟众人多加解释,赵无忌直接便下达命令,“迅速联系青州府内所有庆记与和记工坊,大量制作捕捉蝗虫使用的工具,如捕网,越多越好,力求造型简单,成本低廉,制作简易。”

  “越多越好的意思是?”杜红儿问道。

  “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先做出来再说。”

  “此外,蝗虫并非不可战胜,在自然界中,蝗虫也有大量的天敌,比如鸡,鸭,鹅等家禽。”

  “本官和史大人已经达成共识,他会全力配合本

  请收藏:https://m.bqxx.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