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百九十四章 袁公袁帅 二袁合力_我来自大明辽东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重真决定,待番薯苗一旦培育出来了,便让听了自己建议正在着力培养新作物种植技术人员的袁崇焕,派遣专人带着藤秧,经登辽航道来山东半岛指导种植。

  其实也不怎么用指导,因为就算是在房前屋后垅一垄地出来,那宝贝儿藤条也会扎根底下,然后顽强地长出成串成串的宝贝疙瘩出来。

  番薯藤的用处也不仅仅是拿来喂猪,毕竟猪能“吧嗒吧嗒”吃的,一般情况下人也能吃得很香。

  想到这些,重真便当着登州文武的面,将心中对于番薯土豆玉米等新作物的认知、习性、产量等方面,向着袁可立和盘托出。

  身为在朝堂之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一方巡抚,袁可立对于徐光启一度大力研究并且推广的这些新作物,其实是有所耳闻的,却不可能知道得非常详细。

  如今听重真细细道来,当即再次开启了多维度的思维方式,将前前后后有关于此的见闻相互印证了一遍,便得出一个结论——这小子所言,多半非虚。

  自从宁远之战落下帷幕之后,黄重真其实一直都在琢磨,新作物推广种植最难的地方,在于哪里。

  思前想后,他终于得出了以下结论:

  一来,是因为华夏向来是个怀旧的族群,钟情老物件,怀念老时光。便连睡习惯了的破床,用久了的破碗,都能生出感情来,更遑论是祖祖辈辈种植了数千年的农作物呢。

  二来,便是良田统共也就那么多,如果种上了并不为华夏土壤以及农夫所熟悉的新作物,那么必定会对在这片土壤之上,种植了几千年的老作物形成巨大冲击。

  若将希望全部寄托在新作物的身上,那么一旦欠收,老作物又一株都没种,就仰仗土地有个好收成以维持一年生计的老百姓,便真的是欲哭无泪了。

  袁可立一直认为这个后果,就连徐光启都未必敢毅然去承担。

  并且觉得他所着力引进的这些新作物,虽然不错,但要想于短时间内便在大明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推广种植,未免太过操之过急了些。

  然而如今,听重真这么一说——新作物耐涝、耐旱、耐热、耐寒,并没有想象当中的那么金贵,对于土地的要求更是没有那么高。

  房前屋后,山坡田垄,甚至找上一只破了的大缸,填满土壤,放在屋檐下任他雨打风吹去,都能种出满满一缸硕果出来。

  以袁可立为首的一应登州文官武将闻之,当真是喜形于色,简直将重真惊为了天人,夸张之声连绵不绝。

  若是换一个人,多半会在这些赞扬声中迷失自我。

  然而,重真来自当今大明最为坚韧的关宁军,又有前世二十多年的特战生涯作为铺垫,因此依然眼神清明,思路清晰,对答得体。

  关宁商队的存在,仍是一个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大佬心知肚明,却又心照不宣的秘密,

  请收藏:https://m.bqxx.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