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04章 太学诗会_大宋处心积虑十六年,方知是水浒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04章太学诗会

  东京城常开诗会,尤其各种节庆日,诗会乃是必有的节目。

  其中以端午、七夕、中秋这三个节日诗会最多,城里不下七八处。

  诗会大抵都是公开,露天于外举行,只要自信文采本领,都可前往参加,乃是士子们扬名的最好方式。

  诗会一般在某个府司或学堂门前举行,由府司学堂参与组织,负责维持秩序。

  东京城里常见的诗会场所有尚书省门前,明礼院门前,清心楼前,礼部门前,太学门前等地方。

  最为奇特的是武学门前也有诗会。

  大宋庆历三年,于武成王庙置办武学,乃是自古以来第一座武科学堂,估计也是全天下的第一座武科学堂。

  但这武学初时只存在了九十余天,便宣告关门大吉,实在是因为不具备什么吸引力,没有人愿意入学充当武学生。

  后来王安石变法,在熙宁五年,复置武学于武成王庙,王大相公提出“求专门,兼文武”,以唐前七种兵书称《武学七书》,为主要教材,又设武学博士等官,掌以弓马武艺训诱学者。

  淳熙五年,再置武学国子员,庆元五年,诸州州学跟风置武士斋舍,按学生武艺而选任官员,但州学的武士斋舍并没有维持多久,便宣告废止,唯有东京武学保留下来。

  武学和太学中间只隔着条外城御街,但境况却是大相径庭。

  武学生并不多,甚至连太学的一成都不到,平日里也都是被太学生瞧不起,便是东京城的百姓也都不拿武学生当回事。

  毕竟哪怕到时候考了武功名之类,也顶多去军中任个底层小官,待遇地位和文官根本无法相比不说,若是遇到打仗说不得还会丢了性命。

  只是虽然武学半死不活,但每年节庆日却仿佛较劲一般,也跟着凑热闹开诗会。

  不过前往武学门前参加诗会的,除了自家现历年的学生外,也就只有些平日喜欢酸上几句的军中人了,算是几大诗会里最落魄寒酸的一处。

  要去看诗会,便须捡选地方,赵棫和赵福金商议了前往太学门前。

  毕竟太学这边年轻人比较多,不像尚书省那边,动不动就有些胡子一大把的老明经过去卖弄学问,明明诗做的不怎么样,却受不得评说,不是借着家中喝了三两烧酒吹胡子瞪眼,就是老泪纵横诉说科举艰辛,弄得诗会气氛全无。

  而太学这边除了太学生之外,大都是其他学堂的学子,包括国子学的学生也来这边凑热闹。

  太学原本和礼部国子监为一体,庆历新政时,太学从国子监分割出来,但依旧隶属国子监。

  而国子学也隶属于国子监,两者的区别大概是国子学只收在京七品以上的官员子弟,而太学可收庶人。

  所以太学规模更大,约几千人上下,国子学却只有两百人左右。

  虽然太学实行三舍法,

  请收藏:https://m.bqxx.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