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62章 工分券和货币政策_旅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62章工分券和货币政策

  埕尾村的移民们在增加了一道“白日惊魂”的剧目后,再一次开始了搜捡程序。而于承德同志则在书记员当面称量那些黄金后,得到了一张“存折”。

  像于承德这种人,其实移民局见过太多了。现如今从海对岸自发跑来的移民越来越多,这些人虽说绝大部分都是连船资都需要穿越国垫付的穷鬼,但是身怀巨款的人同样也是有的,只是数量很少罢了。

  当然了,这里所谓的“移民”,指得是在穿越国办了身份证,改换了国籍,剃了发,被穿越众彻底控制的人。

  至于那些带着大笔银子来赤崁做生意的掌柜们,这些人现在只能办个暂住证和工商执照了事——他们不算穿越国的臣民,只是大陆上的豪商和缙绅们派来的打工仔。

  于承德在几张表格上按下了手印和指纹后,领到了一本硬纸存折。与此同时他被告知:存折是专人专用,大额提现之前必须要填写申请表,说明缘由才可以。

  书记员说的这些东西于承德一概不懂。在他看来,所谓的存折无外是本地官府印发的宝钞,是变着花儿骗穷人的玩意。

  好在他现在心情还是不错的。尽管一波三折,但他到底还是把大伙带上了活路,这才是最重要的。至于那些宝钞什么的,在于承德朴素的观念中:自家捞了官府的财物后又自投罗网,没被下大狱已经是缴天之幸了,再不能多事。

  除了存折之外,于承德还得到了一沓“钞票”。

  现如今在这边流通的钞票,是从早期的工分券演变而来的。

  最早来大员创业的时候,穿越众给手下发的是白纸。当时条件艰苦,工分劵是用杭州买来的白纸裁成小条做成的,上面加盖了王理国和财物部的印章。

  到后来窑区基地开张以后,有了硫酸和木焦油,简单的硬纸和油墨就被造了出来。从那以后一直到现在,大小类似于后世粮票的工分券就承担了穿越国第一套法定货币的作用。

  这套货币是相当简陋的:票面上既没有发行单位,也没有什么防伪标记,只有正反面分别用阿拉伯数字和汉字大写的面额数字。

  当然了,用油墨套色印刷的字体本身,就是最大的防伪标记。别看这种图案粗陋得和后世的冥币一样,但是在17世纪,这种技术是就是天顶星科技,没人能仿造。

  另外,工分券的纸张质量也是一直在提高的。从早期的土产纸到中期的普通纸,再到现在的钞票专用纸,随着窑区基地的日益强大,现如今的工分券除了印刷图案依旧简陋外,单从纸张质量来说,已经和后世的正规粮票没什么区别了。

  肩负着流通钞票功能的工分券一套九张,有三种面值:元角分各自都是1,2,5,最大面额是5元。

  这里的“元角分”对应

  请收藏:https://m.bqxx.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