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626章 讨逆(四)_旅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626章讨逆(四)

  “tncng”

  随着整条战线上的军官齐声下令,超过5000名北越士卒呐喊着从营地里冲了出去。

  这一刻起,南北越之间延续了短短几年的脆弱协议荡然无存,震天的战鼓再次敲响。

  三天前,当南越水师全军尽墨于峥江口后,大喜过望的郑梉一边安排善后,一边下令先期到达的军马对南越筑垒区展开试探进攻。

  这三天的试探进攻,在战术上是必须的。

  一方面来说,北越人的军队还没有集结完毕,需要时间调集军马粮草。另一方面来说,人数超过10万的大型战争,前期一定会有试探性交手,双方都需要互相摸底,为之后的大规模攻防收集情报。

  三天后,第一轮正式的大规模陆上进攻,突兀开始。

  如果按照正常的历史,用三天时间来进行一场大战前的热身,时间是肯定不够的。不论是安南国还是这个时代的其他什么国家,通常大型攻城战都是以月为单位,用年为单位的战争记录也是常事。

  但这次不一样。北越人的“太上皇”——来自明国的军事观摩团团长盛楠,在三天“摸底”调研后,直接了当建议北越军开始陆上全面进攻。

  盛楠挟海战大胜之威提出的专家指导意见,北越人肯定是要慎重对待的。

  当然了,之前炮舰轰击升龙府的滚滚炮声,也为盛楠的意见提供了有力注脚。

  其实北越人心里很清楚:这趟之所以大家伙劳师动众人吃马嚼跑到峥江,不就是因为“明援”这个核心推动力吗?所以无论如何,只要盛楠提出的军事计划不是特别违背常理,不管心里舒不舒服,自王爷郑梉以下的北越决策层,都是大概率要执行的。

  盛楠的思路很简单:既然最终突破筑垒区的决定性因素是外援军火,那么北越人的全面进攻就因该越早越好。

  这其中还有隐藏原因。

  从总的“国际”大局来说,越南战争只是新鲜出炉的大燕国整体南下战略其中一环。这一环完成的速度越快,后方对于盛楠的评价也就越高。

  至于说匆忙发动陆上进攻会导致北越人承担不必要的伤亡.邪恶的帝国主义者是不会在乎炮灰死活的。甚至从某个角度来说,炮灰死得多一点,更有利于事后“长治久安”。

  在军事观摩团提出建议之后,北越决策层经过讨论,最后不出所料,正式同意开展大规模进攻。

  如此重要的战役,对于下一步要在南亚环境下经营/动武的某势力来说,自然不能错过,这都是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于是当天一早,盛楠便早早带领观摩团的年轻参谋们坐船渡江,来到了前敌营盘,准备好了包括相机这种高端仪器在内的各种设备,准备抵近记录战役实况。

  清晨,士卒们饱餐一顿后,文章开头的一幕出现

  请收藏:https://m.bqxx.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