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667章 共襄大业(四)_旅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667章共襄大业(四)

  早期,懵懂的穿越者面对陌生新世界,一应应对,尤其是“进口物资”的选择,都是按照旧世界经验来的。

  这其中大多数物资在新世界都得到了成功应用。

  当然,也有那么一些“失败者”,渐渐暴露出了水土不服的特征.譬如说,9毫米手枪。

  一开始,进口手枪只配发到穿越众本人及他们的保卫人员。

  再后来,随着大燕国国力扩张,进口手枪的使用者,扩展到了需要以少敌多的情报部门——军警这种规模巨大的体系反倒没有进口手枪用,因为没那么多供给。

  有了新学员,就会有损耗和相应的实弹训练。

  最终,面对日益增长的弹药需求,内阁不得不在前年底,长痛化作短痛,批准进口了一批专用设备,成立了生产配套进口弹药的国立特种军火公司。

  所谓的特种军火工厂,实际上只是一间手工作坊,不但规模小,而且生产链漫长。

  每生产一颗子弹,国立作坊都要从脱脂棉和电解铜开始,一步步往上爬。这样经过上百道工序,手工配料手工压模,最终得到合格的铜壳、铅弹头和双基火药.如此效率可想而知。

  国立作坊成立半年后,9毫米弹日均产量只有不到100发。

  这个时期,正是周乙在鹿谷培训的时间。他们这一批学员,开始接触到了点45毫米口径的新式手枪。

  早期穿越众进口的手枪,无论是伯莱塔92系列,还是格洛克系列,其口径都源于初次购枪时,某人随口选择的国际标准。

  这之后,为了节省后勤压力,标准被延续下来。穿越众长期使用的,都是9毫米通用型鲁格子弹。

  到后来随着时间推移,人们渐渐发现,9毫米口径有那么一点力不从心的味道了。

  原因很简单:环境不同。

  9毫米子弹,乃至更小口径的手枪,通俗意义上讲,都被划到了“小口径防御性武器”的类别中。其大多用于安保和执法人员,核心设计思路是“阻止和防御”。

  在这种思路下,9毫米手枪后座力减少、射击精度增加、跳弹率降低,最大程度的平衡了停止作用和精度之间的关系。

  在后世,执法人员多数时间都是在近距离警匪互射。使用精准的9毫米枪支,乃至更小口径的点22开火,执法人员能尽可能避免伤及无辜。

  击毙歹徒有带薪休假,但是一旦流弹误伤无辜,会引发巨大的舆论压力,功劳也变成苦劳了。

  然而在十七世纪,思路变了。无论是穿越众身边的高级安保人员,还是情报总局的精英特工,一旦他们决定拔枪射出昂贵子弹的那一刻,就是毫无禁忌的。

  穿越教官一开始就教育他们:毫不留情,第一时间迅速消灭对手。

  毕竟十七世纪,不用考虑舆论、记者、闹市、无辜人员

  请收藏:https://m.bqxx.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