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677章 北归(二)_旅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677章北归(二)

  “呜”

  随着长长的汽笛声,沪客028号邮船降下了全部帆装。寒冷的海风中,邮船只用凭借螺旋桨的推动力,便“顺滑”地驶入了港口。

  工业革命带来的变革是翻天覆地的。

  如今,大燕国海航系统超过一半的新式货船,已经安装了蒸汽动力系统。

  尽管只是低压锅炉,但由此带来的航行便利,却是旧世界19世纪才能达到的高度。

  低压锅炉设计简单成本低廉维护简便,很适合追求平稳行驶的邮船和货船。

  不过懂行人都清楚,这背后隐藏着的,其实是穿越工业体系的薄弱。

  好在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八年时间,一切从无到有白手起家。哪怕有着“进口物资”的帮助,能达到现今的工业规模,已经是全体穿越者共同奋斗的结果了。

  028号进港的同时,跟随在后的船只,纷纷开始调整帆型和锅炉气压。它们将在未来几个小时内,陆续进入港口.登州新港只有两座码头,船队要轮流进出。

  吴法正穿着一件厚棉布袍子,站在舱外。此刻的他,微微弯着腰,双手扶着空心铸铁管做的栏杆,望着越来越近的码头,表情平静。

  吴法正是初秋时节从上海港登船的。

  出发后,船队沿着海岸线北上,每每在沿途海港驻泊。船队停靠期间,时而卸货,时而避风,中途不时有各色船只加入离去。

  就这样走走停停,一直到了今天:1635年的10月20日。

  经过这一个多月的海航,吴法正主仆,终于抵达了十七世纪北中国重要的沿海港口:登州。

  登州这个行政区划,在后世是不存在的,取而代之的是蓬莱市。

  而现今的登州港,也不在登州府城内。这个区分,吴法正一路行来,现在已经很清楚其中的道道了:传统意义上的登州港,在登州府城内,要通过水关进出。

  而他这会要驻泊的,则是曹氏在大明沿海设置的又一处“私港”。

  被称为“登州新港”的曹氏私港,坐落在登州府城以东十余里的滨海地带。

  邮船靠上栈桥后,第一批喊叫着下船放风的,是那些在底舱窝了许久的经济舱乘客。

  像吴法正这种住在上等舱,随时能出舱望海的,就没有那么迫切了。

  事实上,吴法正今天的姿态很平淡某种程度上来说,过于平淡了。原因很简单:相同的场面,他这一路行来,已经见过多次。

  首先,登州新港是一处土墙围起来的四方形建筑群,规模不大,普通小镇的格局。

  梯型土墙的高度并不高,但是很厚实,平平整整,规规矩矩。

  这种北方常见的“土围子”,和吴法正旅途中在盐城、海洲(连云港)、琅琊(青岛)等地见到的港口一模一样。

  其次,土墙内的建筑格局也是相同的:正中冒着黑烟的锅炉

  请收藏:https://m.bqxx.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