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625章 后方_朱慈烺是主角的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重。

  大明王朝二百多年来,塞外的蒙古人基本每隔十几年都会南下一次,修仙的嘉靖在位时更是边患的重灾期,蒙古人频繁入寇,每次都不下十万人马。

  大明打蒙古人都要打吐了,也没能彻底将其控制,历代朝臣都已不抱什么希望了,眼下天武帝再次兴兵,很多人并不看好这场西征,甚至有人认为新皇可能会翻车。

  不过也有人坚定的表示支持西征。

  内阁大臣杨士聪高声道:“北虏势力薄弱,正是出兵良机,若能驱之灭之,我大明北境可保十年无忧,功在社稷,吾皇英明神武,震铄古今,实乃千万古之一帝也!”

  有人道:“杨大人,陛下没在,你就不必拍龙屁了。”

  “千古一帝”的评价极高,史上至今也不过三人获此评价,杨士聪此言是当众强行拍马屁,拍的还是空屁,让人不齿他的行为。

  “千古一帝”这一评价最早出现在万历年间,是史学家、文学家李贽对秦始皇的评价,李贽也在《续藏书》中评价朱元璋是千万古一帝。

  还有天启年间的王志坚,在书中评价李世民是千古一帝,除了以上三位皇帝,史料中再无第四位被称为“千古一帝”的(包括历史上后来的清朝)。

  (当然了,现代有一位研究满学的逍遥派叫兽,也为我大清竖立了一位“千古一帝”,如果不是名额吃紧,或许还能为我大清再竖立几位满汉一家的万古圣君。)

  面对杨士聪的无限吹捧,内阁首辅杨廷麟皱眉道:“好了,既然圣上已经西征了,就别在说些废话了,尽快安排后勤配合吧。”

  “杨阁老,从塘报上来看,西征分三路,天子亲征打的是实力最强、距离最远的哲里木盟,那可有些麻烦啊!”

  “是啊,茫茫大草原,想找敌人主力何其困难,后勤补给又非常困难,再者,哲里木盟靠近漠北,万一漠北那帮鞑子前去支援呢?”

  听着诸臣纷纷议论,杨廷麟心中很着急,但他依旧保持着镇定,说道:“前线的战事自有陛下定夺,我等只需保证前线粮草供应,只要粮草无虞,陛下的军队就是无敌的!”

  只要皇帝不打到漠北敖尔告(现在蒙古首都乌兰巴托,距离沈阳三千里),江南的粮草完全可以通过海运走辽河运至沈阳,在慢慢拉到蒙古大草原,虽然需要大量的时间,起码还有希望。

  杨廷麟肃穆道:“诸位同僚,未来两个月,大家都住在衙门吧,依旧按战时调配物资,支援西征!”

  “不过本官丑话说在前面,如有怠慢贻误军务者,立即革职查办,绝不姑息!”

  杨廷麟很清楚,大明文官集团安排皇帝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按照自己跟随天武皇帝十来年的了解,如果后勤搞不好,只怕这届内阁就要换人了!

  西征蒙古的消息很快传遍全国各地,

  请收藏:https://m.bqxx.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