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2节 火箭 导弹 近炸引信_奋斗之第三帝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元首与他的结拜兄弟布劳恩依依惜别后,并没有马上回国,而是潜入到一百公里的默默尔地区,那里是纳粹德国的另一个秘密试验基地——瓦格纳博士主持研发滑翔炸弹,简言之,就是在普通炸弹上加装制导系统,成为导弹。为了保密,德国人将其称之为“空中鱼雷”,其实叫“空中雷人”还差不多。

  德国在战前就开始秘密研究可制导空对舰武器,用来对付强大的英国海军,其中比较成功的有两种:Hs293和X-1(非动力无线遥控炸弹),它们都采用无线电指令控制,可以搭载在德国空军FW200“兀鹰”重型轰炸机和Do217中型轰炸机上进行空中投掷。

  Hs293外形像一架小飞机,用腹下一台可工作10秒钟的小型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为动力,最大速度926千米,射程5海里,总重1045千克,其中战斗部装炸药295千克。

  1940年12月17日,Hs293在佩内明德发射成功,一架亨克尔He-177重型轰炸机将使用陀螺仪的Hs293在波罗的海上空投放,导弹接收机按照轰炸机操纵员发出的无线电指令不断调整方向和高度,最后“轰隆”一声击中目标。从此,世界进入了导弹时代。

  1942年春天,一个阴雨靡靡的早晨,元首突然来访。他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厂房、实验室,不厌其烦地与研发小组成员商讨技术问题,并提出将电视运用到制导系统的大胆而内行的设想。到了盛夏,新一代的导弹试验成功,被研发小组命名为“阿道夫号对舰导弹”。不过,元首并不喜欢这个名字,他不愿意让阿道夫与军舰同归于尽。

  新一代Hs293采用了电视制导技术,在弹首加装了电视摄像头,用无线电将图像传回载机,使轰炸机组可以在恶劣天气下进行攻击。这种导弹的特征是安装在尾部用于视频传输的八木天线和弹首的摄像机整流罩。显然,这是划时代的设计,是航空史上的一次技术革命。

  在为期一周的秘密视察中,希特勒还针对德国科技工作的无序状态,成立帝国军工科技委员会,下设各个攻关小组,实行严格的目标责任制和奖罚制度,把新武器研发工作纳入有序高效的轨道上来。元首让他的拜把子兄弟担任火箭攻关小组组长,统揽V1、V2及Hs293对舰导弹项目。

  1942年4月23日,希特勒正为慕尼黑动乱忙得焦头烂额,一个神秘的客人前来拜访他,同时捎来了布劳恩的一封亲笔信。此人是布劳恩的助手,他此行的目的是向元首报告,以布劳恩为首的导弹研发小组经过一个月的摸底排查比较权衡,终于找到了理想的试验场:伊卡里亚岛。

  伊卡里亚岛是希腊在爱琴海中的岛

  请收藏:https://m.bqxx.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