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0419章 成王败寇_少帝成长计划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龄逼近三十岁,开始出现‘骑马疾驰几里地就冒汗’的状况时,牧民也会被部族无情抛弃,被赶出部族自生自灭!

  从华夏民族的价值观出发来看,这种情况或许有些奇怪:才三十岁,好歹也是有子女的,子女总不至于养不起吧?

  而这,也正是封建时期,草原游牧文敏和华夏农耕文敏最大的一处不同。

  在华夏农耕文明,人伦孝悌的概念,早在遥远的尧、舜、禹三皇禅位时期,就已经成为了华夏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和鲜明特征。

  到西周时期,华夏文明正式进入封建社会,人伦道德更是成为了个人价值最为重要、直接的体现。

  发展到如今的汉室,华夏民族已经发展到了‘不孝顺的人和畜生没有区别’‘不顾道德的人和蛮夷一般无二’的阶段。

  便是这代代传承,时代罔替的礼义廉耻、人伦道德,让华夏民族即便在两千年之后的新时代,也依旧能自豪的喊出一句: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华夏’一词,也正是由此而来。

  但草原民族在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一种十分落后的时期。

  正如管仲所说的那句名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如今的草原民族,乃至于未来千年的草原民族,便都停留在‘仓廪不实,衣食不足,顾不上礼节、荣辱’的阶段。

  在草原普行的价值观念当中,没有华夏民族所习惯的人伦孝悌、礼义廉耻的内容,也没有仁以待人说法。

  草原民族所信奉的,是和华夏文敏几乎截然相反,极度接近原始社会,充满野蛮的丛林法则——成王败寇,生存至上!

  和残酷、冰冷、野蛮的兽类一样,草原民族,可以为了一块领地大打出手,可以为了食物而生死决斗。

  在必要的时候,草原民族甚至并不介意用同类的血肉,来填饱自己饥肠辘辘的肺腑,以确保自己的生存。

  华夏文敏对草原文明持“率兽食人”的评价,便是出于这个现象:相比起站立走路,带领人民、保护人民的华夏君王,草原民族的霸主,更像是带着野兽外出捕猎的兽王。

  与辛勤劳作,耕种土地来保障生存的华夏百姓相比,几乎以掠夺、杀戮为主要生存手段,以游牧为补充手段的草原民族,也更像是稍有人类特征,却还没有完全开化的野兽。

  而在野兽群,年老体弱的成员被抛弃,显然也就是在正常不过的现象了。

  普通成员、底层阶级的牧民如此,那草原民族的贵族,为什么也很少有活过三十岁的呢?

  总不至于连贵族老爷,都会被部族赶出去,在草原上自身自灭吧?

  这个问题的答案,必然会让华夏民族大跌眼镜。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年龄超过三十的匈奴贵族,恐怕巴不得被部族赶出去自生自灭!

  

  请收藏:https://m.bqxx.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