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猪苓汤方_龟背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猪苓(去皮)茯苓阿胶泽泻滑石(碎)各一两

  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集解】

  赵羽皇曰:仲景制猪苓一汤,以行阳明、少阴二经水热。然其旨全在益阴,不专利水。盖伤寒表虚,最忌亡阳,而里虚又患亡阴。亡阴者,亡肾中之阴,与胃家之津液也。故阴虚之人,不但大便不可轻动,即小水亦忌下通,倘阴虚过于渗利,则津液反致耗竭。方中阿胶质膏,养阴而滋燥;滑石性滑,去热而利水;佐以二苓之渗泻,既疏浊热而不留其壅瘀,亦润真阴而不苦其枯燥,是利水而不伤阴之善剂也。故利水之法,于太阳用五芩者,以太阳职司寒水,故加桂以温之,是暖肾以行水也;于阳明、少阴用猪苓者,以二经两关津液,特用阿胶、滑石以润之,是滋养无形以行有形也。利水虽同,寒温迥别,惟明者知之。

  □

  脉浮而大,心下反□,有热,属藏者攻之,不令发汗;属府者不令溲数。溲数则大便□,汗多则热愈,汗少则便难,脉迟尚未可攻。

  【注】

  属藏,谓属里也;属府,谓属表也。溲,谓小便也。脉浮而大,太阳、阳明脉也。浮属表,大属里,今太阳脉浮之表未解,而心下反□,阳明之里又急,权乎汗、下可也。设里有热实,攻之无疑,不须先汗以解外也。如无热实,而有脉浮之表,不但不令攻之,即小便不利,亦不令利小便,仍当解外也。盖恐溲数汗多,亡其津液,致大便□,则热愈实也。若汗少脉迟,即有便□,里尚未实,亦未可攻也。

  【集注】

  王肯堂曰:论言脉浮大,反发汗反下之为逆。此以心下□有热,知传邪入里,故舍脉而从证也。大便则许攻之,小便则不许利何也?曰:攻大便则内热除,利小便则津液伤也。

  林澜曰:心下□与腹□满不同。腹□邪已结聚成实,此但在心下,自与非下不可者异矣。腑与脏对举而言,见一为入里,一犹属表之义也。

  □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注】

  阳明病不更衣,已食如饥,食辄腹满脉数者,则为胃热,可下证也。今脉迟,迟为中寒,中寒不能化谷,所以虽饥欲食,食难用饱,饱则烦闷,是健运失度也。清者阻于上升,故头眩;浊者阻于下降,故小便难。食郁湿瘀,此欲作谷疸之征,非阳明热湿,腹满发黄者比。虽下之腹满暂减,顷复如故,所以然者,脉迟中寒故也。

  【集注】

  方有执曰:迟为寒不化谷,故食难用饱。湿郁而蒸,气逆而不下行,故微烦头眩。小便难也,疸黄病也。谷疸,水谷之湿蒸发而身黄也。

  张璐曰:下之

  请收藏:https://m.bqxx.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