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节_221_龟背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于黄芩汤方内,加半夏半升,生姜三两,余根据黄芩汤法

  【方解】

  里热不和,故自下利,用黄芩清热,甘草和中,得芍药、大枣其功倍焉,热清里和,而利可止。

  【集解】

  柯琴云:因热不在半表,故不用柴胡,热已入半里,故主黄芩加芍药也。非微弱胃虚,不须人参,若兼呕者,仍加半夏、生姜可也。

  □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

  阳明属土,少阳属木,二经偏里,故合病必下利也。阳明脉大,少阳脉弦,脉得大弦,是为本脉,宜黄芩汤清热和土,兼泻木邪,利自止矣。若脉单大不弦,则为土不受邪,其病易愈,名为顺也;单弦不大,则为木来克土,其病难治,名为负也。今脉不大,弦而滑数,则知非木土为害,乃宿食为病之热利也,故不用黄芩汤,而以大承气汤下之也。太阳、阳明合病下利,表证居多,故以葛根汤发之;阳明、少阳合病下利,里证居多,故以大承气汤攻之;太阳、少阳合病下利,半表半里居多,故以黄芩汤

  和之。若非合病,则桂枝汤、麻黄汤,分主太阳之表,五芩散、抵当汤分主太阳之里;葛根汤主阳明之表,三承气汤主阳明之里;小柴胡汤主少阳之表,大柴胡汤主少阳之里,是各有专司也。

  【集注】

  张兼善曰:凡合病皆下利,各从外证以别焉。夫太阳病,头项痛,腰脊强;阳明病,目痛鼻干,不得卧;少阳病,胸□痛,耳聋,凡遇两经病证,齐见而下利者,曰合病也。然两经但各见一、二证便是,不必悉具。

  林澜曰:此节是三证在内,大承气只治得脉滑而数有宿食之证,非并治上两证也。其脉不负者,虽下利而脉未至纯弦也,不言治法。陶华谓:尝以小柴胡,加葛根白芍治之,取效如拾芥是也。负者,脉纯弦也。土败但见鬼贼之脉,不必治矣。盖虽同是阳明之合病,而有入经在府之殊,安可以在经之际,概归之承气乎?

  □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按】

  浮大上之「上」字,当是「弦」字,始合论中三阳合病之脉。若是「上」字,则经论中从无两寸脉,主三阳病之理。

  【注】

  脉浮大弦,三阳合病之脉也。浮大弦皆见于关上,知三阳之热邪,皆聚于阳明也。热聚阳明,则当烦不得眠,今但欲眠睡,是热盛神昏之昏睡也,昏睡自然目合,热蒸则汗自出也。若施治得宜,使邪还于表而解,否则未可卜也,宜以柴胡、桂枝、白虎三汤,酌其所当,合而用之可也。

  【集注】

  方有执曰:太阳脉浮,阳明脉大,关上乃少阳之部

  请收藏:https://m.bqxx.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