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百五十章 《卖吊票》_德云副总,从退出主流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卖挂票》其实相比起来这个名字,可能对于徳芸社的粉丝来说更熟悉的还是叫《卖吊票》。

  其实后边这个《卖吊票》是郭桃儿改的新版本的,在徳芸社之前,大家说的都是《卖挂票》是马三立马爷的代表作品之一。

  前者观众在电风扇上吊着,后者是在墙上挂着,单从喜剧的效果来说,无疑前者的喜剧效果要更好一些也更显浮夸。

  不过当然并不能说马老先生说的那个就比不上郭桃儿改的,毕竟马老先生在呢那会儿确实电风扇也没普及呢。

  毫无疑问,对于相声迷来说这绝对算是传统相声中比较出名的一段,一来是因为表演过这段的名家多,二来是因为这个相声说的故事非常简单,谁听过一般都忘不了。

  一句话总结,就是逗哏的和捧哏的吹牛呗,自己多大的腕,多大的名气,业务能力多好,我这要演出了,乌泱乌泱全是来看我的观众,结果这最后一演出,全部砸锅了。

  以前的传统相声其实结构都非常的完整,他是由一到两个人物,一个故事串下来的,也就是说包袱是为了故事服务的。

  而现代的很多相声其实结构上要低级一些,主要是故事为包袱服务,不仅是相声演员,包括小品,喜剧电影等等都是,往往是写想到包袱,再从这个包袱里边创建人物,丰满故事。

  像是后期郭桃儿和于千老两口常说的很多相声其实大多就是这样的,就像是一串糖葫芦一样,一个糖葫芦一个小故事,里边是几个包袱,吃了一口再吃下一口,就是一个另外的包袱了。

  这种模式其实放平了拉展了,就是现在最流行的脱口秀,只不过相声好歹还讲故事,而脱口秀是直接就讲包袱。

  不过这种“糖葫芦”的故事结构虽然低级一些,不过却也不是毫无优点,也因为这种“糖葫芦”的故事结构的原因,其实相对的也导致他的包袱要更密集,更搞笑一些。

  而这一点是传统相声比较难做到的,因为传统相声多半就是因为一个趣事改编的,也就是说他的包袱基本上就是最后一个,前边的都是层层铺垫,到后边“啪”爆出来。

  像是经马三立、王凤山整理并演出的《卖挂票》就是这样的典范,从作品结构、人物性格、语言心态、包袱处理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镜界。

  在节目的“垫话儿”里,马三立侃侃而谈,说的是一些戏剧的基本常识,然后很快引出自己的身份。“拿我当杨宝森”一句神来之笔,高妙的自嘲了自己的嗓子。

  然后包括后边的“洗澡”与“盛(剩)藻”、“芜湖”与“呜呼”、“导演”与“捣眼”等包袱的安排以及向乙解释戏名与戏中人物时屡屡出错都起到了揭示人物内心、丰富人物性格的作用。

  通过观众买蹲票、挂票的自我吹嘘以

  请收藏:https://m.bqxx.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